自由容器
医道文化研究
目的 满足疗养员对健身的需要,达到防病、治病的目的。方法 帮助疗养员选择合理的传统健身气功,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学会1~2种健身气功。结果 疗养员对此项活动的开展非常满意,称其是疗养期间的最大收获。结论 在疗养院中开展中国传统健身气功是非常必要的,也是卓有成效的,能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
张 锡 纯 ( 1 8 6 0 1 9 3 3 〉 , 字 寿 甫 , 河北 省 盐 山 县 人 ,中 西 医 汇 通 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, 近 现 代 中 医 学 界 的 医 学 泰 斗 , 著 有 《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》 , 对 近 现 代 中 医 界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。 笔 者 经 过 研 读 《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>〉 发 现 , 该 书
由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承办的三个分论坛之一的“医养健康高峰论坛”引发广泛关注。29 日下午,多位国家级医学专家齐聚一堂,进行授课,共商医养健康发展大计。围绕“医养健康”这一主题,医学界专家、从业者们进行了充分的思想碰撞、经验交流,这次学习交流机会势必对医养健康事业繁荣发展和“健康烟台”战略推进发挥重要作用,产生深远影响。
2019 年,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)》,在其 中推出了 15 个专项行动计划,以便落实《“健康中国 2030”规划纲要》的目标。据此为助 力健康中国,本文以蕴含丰富传统养生文化的健身气功为例,从 15 个专项行动计划中,挑 选了包括:“全民健身、心理将康促进、中小学健康促进、老年健康促进、心血管疾病防治” 在内的 5 个主题行动
参考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进行制定:临床治愈:症状消失,睡眠率达 75% 以上;显效:症状缓解,睡眠率达 65% 以上;有效:症状改 善,睡眠率达 55% 以上;无效:症状未能改善,睡眠率在40%以下。
偏瘫肩痛症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。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5%~84%。 肩痛症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,而且影响上肢的功能恢复,且其临床治疗较为棘手。笔者运用武当道医促通法治疗本症取得满意疗效。 现报告如下。
文章通过查阅近二十年来我国中文体育健身气功类文献,采用文献检索,对健身气功近 20 年体育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、质量、研究类型和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,进而总结出过去 20 年里健身气功科研的成果、特点,发现存在的问题,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。为提高健身气功的科研水平,科学、有效地推广健身气功提出一些建议。
宋代道医窦材的高超医术得益于其“崇阳”思想的指导,主要表现在以“阳气为本”和“大病宜灸”所蕴含的崇阳生命哲学观两大方面。前者倡导保扶阳气、禁戒寒凉,后者强调重症要施以温热纯阳的艾灸才能力挽狂澜。时至今日,这种“崇阳”生命哲学观不仅没有过时,反而对于普遍上热下寒、外热内寒体质的当下人们,认识“降火”
儒家、释家、道家、医家四大流派的养生思想对于养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道家养生思想的核心在于 “修心为主、修身为辅”,崇尚自然,强调天道自然无为、人道顺应天道,提倡道法自然、清静无为、致虚守静的养生思想,同时提 倡啬精、爱气、存神的养生之道,以达到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精气神全的目的。经过长期发展,医家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系统的养生方法,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、社会具有统一性,人体是一个
系统梳理儒家、释家、道家、医家四大流派传统养生思想,提出儒以养身———修身养性、中庸和谐,佛以养心———禅定顿悟、慈心普济,道以养生———道法自然、全精气神,医以宝命———络通气血、形与神俱为主的养生思想以及其指导下的 养生方法,对于当下传统健康医疗保健事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。
清代道 医 陈 士 铎是一位具有 多 重 身 份 的 人物 , 在 他 身 上 体 现 出 医 、 儒 、 道 的 特点 , 同 时 从他所编 修 的 医 书 中 也 反 映 出 他 的 扶 乩信 仰 。 从 陈 士 铎身 份 的 复杂 性能够反映 出 道教在 明 清 时 期 的 发展 、 三 教合一的 趋 势 、 医 学 与 道 教之 间 的 关 系 , 并且 也 能 从陈 士 铎 医
孙思邈作为我国隋唐时期道教医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,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,临床辨证中十分重视人体阴阳的平衡与 变化。孙氏认为产后妇人多以元气亏损、五脏虚劳为根本,在《千金方》妇人病篇中专门列出产后虚损方证32方,并将道家思想与临床融合,以阴阳大理指导辨证及遣方用药,善用肉桂配伍地黄调补人身先天之阴阳,使得阳得阴助,阴得阳济,阳有所附,阴有所固,继而人身气血化生,达到道家所说“冲气以为和”的状态。孙思
癌肿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。目前癌肿治疗手段仍以西医手术和放化疗为主,其毒副作用正不断地凸显出来。自古以来,中国医学气功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就显示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;其功法特点强调养性和性命双修。文章运用复杂性科学知识对传统医学气功科学机理进行了简要探析,提出挖掘、整理传统医学气功的功理功法特点,探析其科学机理并充分应用到重大疾病防治中,是摆在医学气功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务。
隋唐时期,道教与医学关系日益密切,道教重视人的生命,援医入道,指导内炼养生。在道教养生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,女性道士(道姑、坤道 ) 也有不少可赞之贡献。其中,唐代胡愔最为典型。
李教授认为: 女性不论孕育前后月经过 少,多为肾精亏虚引起,肾精为先、后天精气之根本,精血同 源,肾精不足,则新血不生,其病在血,其本在精。女子以血 为本,因致女子月经量少,甚至延迟、闭经等月经疾病,故补宜肾精,使得气血生化有源,以助子宫及各项性激素生理功能的旺盛是治疗该病的根本。其临床常用敦煌道教医方八公神散随证化裁,补肾填精,益气生血,冲脉充盛,任脉通畅,古为今用,标本兼顾,收效颇佳。
本文对敦煌佛道医药文献中的医方进行统计共计 122 首,将其内容与传世医书中保存的亡佚隋唐医方进行比对分析,进一步印证传世医书中亡佚隋 唐医方的真实性,也为完善敦煌佛道医药文献提供了校勘依据。通过相关数据库探索敦煌佛道医方于隋唐之后的流衍,发现其多流衍于宋代大型方书,可从中寻找研究线索。敦煌佛道医方多为辟谷、养生医方,是宗教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,部分医方至今仍应用于临床,具有学术生命力及临
当前学术界研究“道医医案”的成果接近空白,为此文章首先诠释了“医案”的内涵,厘清“医案”与“医话”“医论”的区别,指出医家、患者、病情、治疗方案是“医案”成立的4个基本要素;进而以《吕祖全书》记载的16个医案为依据,分析了道医医案具有奇特的治病手段、慈爱万物的情怀以及病症多样、疗效神奇、少用方药等特点。
心肾相交理论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,道医学中也十分重视心肾相交理论的存在,并对此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。笔者通过对道医文献梳理和运行机制的分析,认为中医学“心肾相交”理论与其丹学中气液生化规律密切相关,且道医学“气液生化规律”较之传统中医心肾相交理论阐述更加完备。文章自“肾水生气、心火生液、真气真液相交媾、气机升降规律和心肾之气生旺时”对“气液生化”规律进行了阐述。通过对“气液生化规
葛洪是东晋的著名道教学者、医学家和炼丹家,在道家和医家中地位颇高。通过对葛洪的著作进行研究,认为其 医 学思想主要为以气为始、气生万物的生命观,心澄气定、以中为度的养生观,行气却恶、补精气血的治疗观,未病先防、注重调养的预防观这四个方面。葛洪认为,人体的元气是生命的根本,人秉气而生,因此在平时应该养护正气以防患于未 然,治疗疾病时也应该以恢复人体气机的通畅和精气血的充足为主,另外,在繁杂的生活
鲍姑在正统医学史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,而在道家世界却以“医者”的身份备受尊崇 ,以“仙姑”尊奉。鲍姑在科学史中的矛盾形象 ,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家自身的“贵雌”传统和两晋时期的社会文化之间抗衡与博弈的结果,这为我们反思科学与人文、理论与实践、社会与自然、建构与实在等一系列传统二分法提供了启示。